如何建立有效的員工培訓體系(3)
2、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訓體系。
員工培訓體系包括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對象和培訓管理方式等,培訓管理包括培訓計劃、培訓執行和培訓評估等三個方面。建立有效的培訓體系需要對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優化設計。
(1)培訓機構。企業培訓的機構有兩類:外部培訓機構和企業內部培訓機構。外部機構包括專業培訓公司,大學以及跨公司間的合作(即派本公司的員工到其它企業掛職鍛煉等)。企業內部培訓機構則包括專門的培訓實體,或由人力資源部履行其職責。企業從其資金、人員及培訓內容等因素考慮,來決定選擇外部培訓機構還是企業內部培訓機構。一般來講,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訓機構,如摩托羅拉公司的摩托羅拉大學和明基電通的明基大學等。規模較小的公司,或者培訓內容比較專業,或者參加培訓的人員較少缺乏規模經濟效益時,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詢機構。
(2)培訓對象。根據參加培訓的人員不同,可分為:高層管理人員培訓、中層管理人員培訓、普通職員培訓和工人培訓。應根據不同的受訓對象,設計相應的培訓方式和內容。一般而言,對于高層管理人員應以灌輸理念能力為主,參訓人數不宜太多,采用短期而密集的方式,運用討論學習方法;對于中層人員,注重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和引導,參訓規模可以適當擴大,延長培訓時間,采用演講、討論及報告等交錯的方式,利用互動機會增加學習效果;對于普通的職員和工人培訓,需要加強其專業技能的培養,可以大班制的方式執行,長期性的延伸教育,充實員工的基本理念和加強事務操作。
(3)培訓方式。從培訓的方式來看,有職內培訓(On-the-job Training)和職外培訓(Off-the-job Training ),職內教育指工作教導、工作輪調、工作見習和工作指派等方式,職內教育對于提升員工理念、人際交往和專業技術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職外教育指專門的培訓現場接受履行職務所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訓,非在職培訓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傳授知識,發展技能訓練以及改變工作態度的培訓等。職內教育和職外教育相結合,對不同的培訓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靈活進行員工培訓。
(4)培訓計劃。員工培訓的管理非常重要,有效的培訓體系需要良好的管理作為保障。培訓計劃涵蓋培訓依據、培訓目的、培訓對象、培訓時間、課程內容、師資來源、實施進度和培訓經費等項目。
有效的培訓體系要求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應當因循擬定的管理程序,先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或者培訓主管單位)分發培訓需求調查表,經各級單位人員討論填寫完畢直屬主管核定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匯總,擬定培訓草案,提請上一級主管審定,在年度計劃會議上討論通過。在培訓方法方面,應當考慮采用多種方式,對演講、座談、討論、模擬等方法善加運用,可以增強培訓效果。同時在培訓內容上,最好能夠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有員工與主管或講師共同制定培訓目標、主題,場地開放自由化,可以增加員工學習意愿,提升學習效果。
(5)培訓實施。培訓計劃制定后,就要有組織計劃的實施。從實際操作面上講,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a)執行培訓時最好與考核相結合,重視過程控制,觀察培訓過程中參訓者的反應及意見。培訓是持續性的心智改造過程,所以員工在培訓過程中的社會化改變比訓練結果更值得關注。
(b)培訓計劃執行時應當注重彈性原則和例外管理。對于一般性的訓練,可以統籌辦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對于特定性的培訓,應采用例外管理,由各個單位根據具體情況彈性處理。
(c)培訓活動應注意事前溝通,塑造學習氣氛,從而加強學習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逐步建立學習性組織。
(6)培訓評估。培訓的成效評估和反饋是不容忽視的。培訓的成效評估一方面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另一方面是對培訓工作的總結。成效評估的方法分為過程評估和事后評估。前者重視培訓活動的改善,從而達到提升實質培訓成效的作用;后者則供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決策參考。從合理化的觀點來看,最好是將兩者結合起來。成效評估的方法有實驗設計法,準實驗設計法和非實驗設計法。具體而言,根據Kirkpatrick的培訓目標層次,成效評估方法采用以下方法:
(a)如果培訓的目的在于了解參訓者的反應,可以利用觀察法、面談或意見調查等方式,從而了解參訓者對培訓內容、主題、教材、環境等的滿意程度。
(b)如為了解參訓者的學習效果,可以利用筆試或者心得體會,了解其知識增加程度。
(c)如為了解參訓者行為的改變,可以對其行為觀察及訪談其主管或同事。
(d)對工作實績的測定,這種方法較為困難,它可能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