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網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發展觀前加上科學二字。這意味著四件事:抓住第一生產力;抓住產業高端;抓住市場上的大企業;抓住信息平臺杠桿。每件事開辟一個增量空間,加起來,山重水復就變四通八達了。
三網融合自上而下實現,證明是一條困難的路;而自下而上實現,可能是一條容易的路。
有一個笑話說:中華鱘被擋在了三峽大壩,無法到下游產卵。情況報告給科學院,正當科學家大為緊張,拉開架式立項研究時,得到報告說,中華鱘已經在大壩順利產完卵,游回上游去了。
三網融合就好象這中華鱘“難題”,上面攪盡腦汁苦無良策,其實下邊已將近解決了。
現有三網融合路線圖質疑:
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
三網融合在世界上,是一個由技術融合導致業務融合,進而實現產業融合的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在中國,由于電信與廣電體制分割造成的障礙,使它成為一個特殊難題。
解決同樣這個難題,選擇不同路徑,難易程度不同。難的路是自上而下解決問題的路徑:先由政府主持權力融合,再推進產業融合,最后才是落地的業務融合與技術融合;易的路是自下而上解決問題的路徑,先從消費者和市場需求出發,推動技術融合與業務融合,再適時推進產業融合,把最難的權力融合擺到最后。
從1998年3月原信息產業部成立起,中國三網融合實際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當時國務院計劃將原廣播電影電視部的廣播電視傳送網(包括無線和有線電視網)的統籌規劃與行業管理、組織制訂廣播電視傳送網絡的技術體制與標準的職能,交給信息產業部。但后來等廣電總局成立后,這一職能并沒有劃歸到信息產業部。這件事顯示,既使有很大權力,解決三網融合的難度仍相當大。
經過中間的曲折反復,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到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與城市名單。
然而同1998年那一次比較就會發現,盡管三網融合的切入點,從機構合并,變成了雙向進入。但只是打破體制分割的權力調整著力點,從部委,變成了地方。自上而下解決問題這一點,并沒有變化。待啃的硬骨頭仍然還在。一是上位法仍然缺位,《電信條例》和《廣播電視條例》已不能適應三網融合需要,三網融合的法規有待健全;二是管制機構有待到位。例如IPTV同時受工信部和廣電總局規制,沒有一個三網融合的統一管制機構;三是體制問題有待解決,例如電信廣電體制分割問題、廣電行業的發展體制問題、國有與民營體制關系問題等。如果權力連自身的問題都搞不定,下面的問題,如技術規范融合問題、資本與業務融合問題,就更搞不定了。
但事實上,三網融合并不是只有自上而下一條路可走。自下而上,是人們實際上已經自發在走的路。
人們也許認為,三網融合既然涉及廣電的內容,不自上而下,就不可能解決問題。誠然,三網融合涉及內容管理,具有中國特色,確實僅從消費與市場出發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是,三網融合真正的問題并不在這里。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實質區別在于,自上而下,是先分蛋糕,再做大蛋糕,是存量調整思路;而自下而上,是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是增量調整的思路。三網融合搞了十多年,難以奏效,不是問題本身難。而是選擇存量調整這一路徑,顛倒了30年來中國人成功地做事情的順序,自己給自己出了難題。
內容管理,根本不是三網融合問題,也根本不需要三網融合來解決。它是三網融合之外的問題,用專門辦法(專門機構、專門機制等)就可以解決。它之所以“被”三網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分蛋糕涉及利益,被廣電拉來當作問題。如果換個思路,先做大蛋糕,讓包括廣電在內的各方滿意,這種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至少不會成為阻礙三網融合的問題。
三網融合的問題是什么呢?情況正如曾劍秋說的:“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明白三網融合要做什么,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現在好像還不是特別清楚!蔽屹澩f的,最大的問題是“從信息大國向信息強國轉變”,“提升國家的競爭能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國力提高這件事的落腳點。所謂做大蛋糕,增量調整,就是要扭住這個不放。一句話,要解決發展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源在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