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一旦傾銷證據確鑿,將可能采取貿易保護條款對中國產品征收9個月臨時反傾銷稅。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我們很多企業面臨著不僅是虧損,而且可能面臨著破產的危險。”對此,多位中經博主撰文表達了看法,大多數專家認為中國光伏企業不應過度依賴國外市場,應積極提升光伏產業的技術含量和調整經營策略,把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
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光伏行業是三來一補的低端外貿模式的翻版,雖然隸屬高科技的新能源領域,實際上卻是高科技領域的勞力出售者。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 “三頭在外”:一是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三是生產的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最好的企業是工藝設施好于其他企業,欠缺開發核心技術的能力,換一句話說,我們在高科技行業,仍在為國外打制造業的工。
葉檀同時表示,與鄰為壑起不到削減產能的效果,重商主義從來都會惡化經濟,而在貿易戰中的贏家,一定是掌握技術優勢,擁有通暢的商業渠道的經濟體。弱國無外交,弱勢的經濟體如果在國境內外存在重重壁壘,最重要的是拆除壁壘,從自己的圍墻之內開始。
財經評論人周俊生表示,中國光伏電池產業的產品有相當部分面向國際市場,在前幾年全球經濟泡沫泛濫的時候,光伏出口產品成為我國在國際市場賺取外匯的一個重要領域,但在這幾年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卻成為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首要打擊對象。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內需市場的不振,這也造成了光伏生產企業將市場開拓重點放在國外的情況。中國的很多行業對外部市場產生了過度的依賴,這也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動輒在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之下遭遇重大損失。因此,中國光伏生產企業應該將市場開拓重點轉移到國內,這既可讓企業得到持續經營的機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拉動內需目標的實現。
財經評論人郭夏表示,如何拯救中國光伏產業,是我國發展新興產業遇到的一個十分嚴峻的新生經濟課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會受到原有利益集團和經濟體制的排斥和阻礙。發展低碳經濟和新能源電力同樣不會一帆風順。中國與歐美之間的光伏貿易大戰把中國光伏產業和中國光伏市場問題變成了一個全球矚目的財經焦點。危在旦夕的中國光伏產業呼喚電力經濟改革和能源體制改革。只有加速啟動國內新能源電力市場,才能讓中國的光伏產業和風電產業等新能源產業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財經評論人于斌分析稱,2008年,我國前十位最大的光伏企業產能占全球的30%,隨后迅速上升,2010年占50%,2012年占63%。我國儼然成了光伏產業大國,可是兩頭在外,兩頭都受制于人。設備在外和產品銷售在外。我國不掌握核心技術,機器設備需要向歐美企業購置,歐美國家通過生產設備實現再工業化。產品銷售市場也在國外,中國人講究實惠,幾乎不使用光伏產品,都指望歐美人使用。2010年96%的產品出口,2011年88%的產品出口。主要出口到歐美市場,尤其是歐洲。光伏產業的市場主導權完全掌握在歐美人的手中,歐美市場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足以讓中國企業大打噴嚏。<
來源:互聯網
http:www.wnxrsj.cn/news/3154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