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如今卻光景慘淡。難道僅僅是因為美國對來自中國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作出的不公平終裁嗎?其實不然,對于中國光伏業產來說,潛伏的變局早已存在,需要經歷一個階段性的需求蟄伏期與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期。但是一旦度過這個低谷,中國光伏產業未來仍是光明的。
雖然中國光伏業未來是光明的,但這絕對不意味著可以坐等時機的到來。中國光伏產業亟需經歷一輪刮骨療傷的陣痛、臥薪嘗膽的反思和大浪淘沙的洗牌,對現有的發展思路和模式進行徹底的整頓和梳理。
在全球性能源危機的背景下,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其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特點贏得世界各國的青睞,其應用前景廣闊。我國更是將光伏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光伏產業也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處于國際領先位置,能夠在與歐美企業抗衡中保持優勢的產業。
海外訂單誘發國內光伏企業擴張潮。資料顯示,過去5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能急劇擴張。目前,我國多晶硅產能占據全球約60%,硅片產能約為70%,多晶硅電池產量近70%,組件產能約占到70%。2010年,全球太陽能市場安裝量達到了空前的釋放,比上一年增長了139%,達到18.2GW,其中歐洲市場占82%。2011年全球安裝量再增24個百分點,達到24GW,而歐洲市場所占的比例則驟降為68%。
究其原因,自2011年開始,歐洲各國紛紛削減補貼,歐洲市場的增速明顯減緩。到2012年,歐洲各國再下狠心繼續削減補貼,歐洲市場預計將會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東亞、東南亞、澳洲等區域的新興太陽能市場正在相繼崛起。
在這個大背景下,不管歐美“雙反”與否,只要仔細研究2012年歐洲各國太陽能政策的調整和東半球太陽能市場的崛起就可以看出,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市場面臨著日漸淪陷的趨勢,所謂70%的歐洲市場份額早已是明日黃花了。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光伏產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出路在于抓住新的市場機會,積極開拓國際新興光伏市場,另外,還要大力開發國內市場,以國內市場的放量增長來消解產能,促進中國光伏產業的繁榮。
而“練好內功”始終是光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寶”。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重點推動高端裝備制造、關鍵零部件、主要原輔材料領域的技術引進、吸收和消化能力,鞏固和發展核心競爭力。<
來源:互聯網
http:www.wnxrsj.cn/news/3414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