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6月底風電并網容量達到6749萬千瓦,居世界首位。9月6日,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其成立以來首個全面系統的風電檢測信息。檢測顯示,“風電并網難”在技術上仍有4個癥結。
風電出口總量有望超去年 第三方檢測機構推行
9月4日,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攜德國TUV萊茵集團與金風科技簽署風電機組認證協議,自此邁出了“一次認證,兩張證書”國際認證合作的第一步。而認證壁壘的打破,無疑將加快我國風電產品“走出去”的步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預計,與2012年全年出口225臺(容量為430.45MW)相比,2013年我國風電機組出口總量有望超過同期水平。
“和當年德國、日本的產品進入其他國家一樣,國外的客戶對于中國的風電產品實際上是有偏見的,總是先入為主的對其質量、安全性等不信任,這就需要一個獨立第三方的檢測認證機構來介入。”德國TUV萊茵集團大中華區工業服務部總監ThomasFuhrmann坦言。
隨著認證壁壘的打破,對于我國風電產業的“走出去”戰略無疑是巨大利好。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3年1-6月份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國內有5家企業向國外出口風電機組,已發運臺數為139臺,容量達274MW,同比增長37%。其中,金風科技在巴基斯坦、智利、羅馬尼亞、巴拿馬等地區開拓了新興市場,并實現了風電機組的批量出口,上半年出口風電機組77臺,容量達到162.5MW,約為2012年全年出口量的兩倍。三一電氣、東方電氣和明陽風電也將風電機組銷售到了埃塞俄比亞、印度和德國等市場。
檢測推動風電技術發展
9月6日,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檢測中心)在北京舉行了風電并網檢測發布會,這是該中心2009年成立以來首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風電檢測信息發布。作為國家能源局授權的國家級風電并網檢測機構,檢測中心以客觀、準確、公正為指導方針,面向風電行業權威發布了3年來風電并網檢測總體進展、檢測信息和檢測數據研究成果,剖析了風電檢測發現的典型技術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對該中心在不太長時間內形成世界一流的風電技術檢測體系和研究能力“感覺出乎意料”,并稱這是“意義重大的歷史性進步”。
目前,檢測中心已完成43個廠家的217個型號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國內安裝的量產風電機組已100%進行檢測;已完成151個風電場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抽檢。風電檢測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國內風電設備質量穩步提高,風電整體運行品質有效提升,杜絕了風電大規模脫網事故,有力的支撐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促進了風電行業健康發展。
風電檢測發布會的召開,是建立公開透明的風電檢測信息常態發布機制的有益嘗試,搭建了風電各方技術交流的平臺,實現了檢測研究成果行業內共同分享,進一步凝聚了各方共識,對推動風電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四大技術缺陷導致風電并網難
在本次大規模檢測中,結果顯示,公眾關注的“風電并網難”,在技術上主要歸結為四大類典型問題,即風電場及風電機組保護參數設置不當、控制策略缺陷、維護不當及接地措施不當等其他原因。
據悉,由國家能源局授權的該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迄今為止國家能源局投資最大的檢測中心(國家能源局給予3300萬元資金支持,國家電網公司配套投入建設資金3.45億元)。依托中國電科院設立,2010年建成檢測中心張北試驗基地,共有30個固定檢測機位和21套風電場現場檢測設備,具備電網擾動模擬裝置、電壓跌落發生裝置等試驗檢測設備;在風電裝機超過百萬千瓦的省區,還設有11家檢測分中心。該中心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電壓最高、檢測手段最先進的風電檢測機構。
檢測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風電并網容量達到6749萬千瓦,居世界首位。目前,檢測中心已完成43個廠家的217個型號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國內安裝的量產風電機組已100%進行檢測;已完成151個風電場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抽檢。而據國網公司科技部(智能電網部)主任王益民介紹,目前,國家電網區域內風電場抽檢已近尾聲,年內將完成全部檢測。他稱,檢測開展以來,風機并網性能明顯提升,風電運行穩定性大幅提高。他透露,大規模風電脫網事故從2011年的8起降低到2012年的1起,今年未發生大面積脫網事故。<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http:www.wnxrsj.cn/news/4579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