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稱,在亞洲能源消費規模上占亞洲第1、2位的中國和印度,正在擴大光伏發電。按核電站發電能力(每機組100萬千瓦)計算,中國和印度增加的光伏發電能力分別相當于27個和20個核電機組。此外,日本也制定了相同規模的計劃。不過,隨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擴大,制造相關設備的亞洲企業正不斷加入競爭,日本企業正遭受困境。
印度政府2013年9月宣布,將在西北部拉賈斯坦邦由國營制鹽公司保有的約9300公頃土地上建設裝機容量達400萬千瓦的大規模光伏電站(百萬瓦級太陽能電站)。如果得以完成,這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超級百萬瓦級太陽能電站”。
第1期的100萬千瓦電站力爭在2016年之前完工。業務運營方為由巴拉特重型電氣(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td)等5家國營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投資額和售電收入的差額將由政府下屬基金提供補貼。印度政府此外還將建設多個百萬瓦級太陽能電站,計劃將目前僅為2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提高至2022年的2200萬千瓦。
國家提供支持
7月將截至2015年的光伏發電裝機目標從2100萬千瓦提高到了3500萬千瓦,達到現有裝機容量的4倍以上。這相當于27個核電機組的發電能力。
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在自2010年起的20年里,中國的能源需求將膨脹至約1.6倍,而印度則將膨脹至約1.9倍。中印目前均在大量進口化石燃料,但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能源供應將日趨緊張,燃料價格上升風險正在提高。此外,大氣污染也在加劇,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這就是各國競相擴大可再生能源的背景。
中印一直重視成本低于光伏發電的風力發電,并積極培育相關產業。按2012年的裝機容量計算,中國排在第1位,而印度則排在第5位。之所以轉向光伏發電,是因為風力發電的發展已告一段落,適合風力發電的地點已經開始減少。
亞洲各國也將目光瞄準了光伏發電和風力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泰國提出的目標是在2021年之前,最終能源消費量的25%要由可再生能源解決。泰國政府定位為目標的是采用一種發酵稻草實現的生物燃氣發電。泰國能源部表示,“相比光伏發電,供電更加穩定,成本也更加低廉”。
而在存在很多火山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地熱發電的利用有望增加。作為住友商事在印度尼西亞與當地企業和法國GDF蘇伊士公司的合資業務,將在蘇門答臘島建設地熱發電站(裝機容量為44萬千瓦)。
力爭2016年投入運營,所獲電力將以30年的長期合同銷售給國營電力公司。此外,丸紅、伊藤忠商事和九州電力等日本企業也將在印度尼西亞涉足同樣的地熱發電業務。
財政負擔將增加
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易于受天氣影響,發電量并不穩定,因此難以輕易替代火力發電和核電。此外,還可能招致電價上漲。以光伏發電為例,日本的發電成本截至2010年為每1千瓦時33-38日元,達到價格低廉的煤炭火力發電的3-4倍。
日本2012年7月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全量收購制度,認可了2千萬千瓦以上的光伏發電計劃。而支出的收購費用將加到電費上。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推算,到2020年,收購制度帶來的每年負擔金額包括風力和地熱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內,將增加至約8100億日元。標準家庭的負擔金額將比2012年度增加約4.2倍,月金額將達到276日元。如果中印采取與日本相同的可再生能源促進政策,國家財政、企業和家庭負擔也將加重。
中國和印度可再生能源企業迅速成長
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可再生能源相關企業正在迅速提高存在感。總部位于印度西部工業城市浦那(PUNE)的蘇司蘭能源公司(Suzlon Energy Ltd。)從事風力發電機制造。2012年的全球份額排在第5位。2007年收購了德國企業,目前正在開拓歐美、亞洲、非洲等印度以外市場。
中國企業也在不斷擴大光伏面板的產能,并以低價格為武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中國最大企業英利綠色能源和第3大企業天合光能等4家企業躋身世界前十。
雖然有觀點認為日本擁有先進的環境相關技術,但在海外市場,日本企業在成本方面落后于中印和歐美企業。
- 1
- 2
- 總2頁
來源:環球網
http:www.wnxrsj.cn/news/4639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