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3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科技是國之利器,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高鐵奔騰、北斗導航……近年來,正是緊緊抓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中國科學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礎科學接連突破,工程技術碩果累累。如今,我國科技創新正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轉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穩步升至55.1%,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形勢下,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勢在必行,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對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將更加凸顯。特別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箭在弦上,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挑大梁”,切實提高技術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同這些要求相比,科技創新工作還有一些“短板”亟待補齊。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未完全破除。這些都要求我們從全局的高度來認識科技創新、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挖掘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進而解決好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大課題。
推進科技創新,人是關鍵因素。把隊伍培養好、建設好、維護好,給予科技人才應有的精神和物質回報,把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創新動力才會持久,創新成果才會不斷涌現。推進科技創新,還要加強頂層設計、注意系統籌劃。除了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重大科研設施,還要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制定政策、明確任務、整體部署,有重點、有階段、有梯次地推動各領域全面發展。推進科技創新,更要著眼發展現實,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為發力點,使科技創新在密切聯系經濟社會中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與持久力。
以科技創新助力發展全局,歸根結底要靠改革。現有的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轉化機制相對滯后,科研項目管理機制、評價機制等仍顯僵化,需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把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www.wnxrsj.cn/news/2016-5/201653192223.html

